[活動筆記] HPX79 為現代青少年而設計

文/Elaine Zeng

2016 年 HPX 做了一些活動主題的調整,嘗試的目標不只是談論界面設計、電子商務網站、網路行銷、廣告…等,這一次 HPX 更回到人的「生活型態」,未來的活動也會從這主題發展,也歡迎大家來分享跟這主題相關的內容或是講者。

HPX79 活動筆記

開頭 Richard 便分享了自己其中兩個女兒已經國中二年級,在他們不斷地低頭滑手機之下,Richard 對此感到非常困惑,於是希望能在今天的分享中,進一步了解青少年的上網行為,也是這次 HPX79 的主題初衷。

這次邀請到的是游婷喻(創市際的研究顧問)、呂冠緯(均一教育平台執行長)和黃俊諺(均一教育平台軟體工程師)來分享「青少年研究經驗分享」及「個人化教育」,透過這次分享內容,讓大家對於現代青少年有不同的認識。

「台灣青少年,我該怎麼瞭解你?!」- 青少年研究經驗分享 / 游婷喻

HPX79 活動筆記

婷喻笑稱自己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在孩子長大後繼續投入於工作,她本身對於青少年研究的案子很感興趣,也藉由這次的講座與大家分享研究心得。她提起自己曾碰過的困難,她發現需要數字來提升自己的提案說服力,進而開始學習許多分析,然而大量的量性調查卻讓人開始感到枯燥,他發覺量的分析可以展現大數據的美好,卻無法解釋一些細節或是人心的東西,因緣際會之下到了奧美,透過許多深度訪談的技巧來了解消費者體驗。其實婷喻過去的背景非常的豐富,從技術人員走向網路行銷,曾經做過大數據分析、量化調查、技術背景、質化訪談研究…等,她說當她再度投入工作時,這些背景反而成為有力的開始。

起點:世界,一個關鍵的變化
雖然這次分享案例是 2014 年的研究,但網路世界的變化一直是個不斷被挖掘的市場,這世代的網路已無所不在,從資料研究中也觀察出,手機上網已超越桌機上網的比例、過去的大型網頁也逐漸濃縮進手機視窗,更多的瀏覽方式也變得不盡相同。從零元智慧手機的釋放,她預見新世代的來臨,婷喻也分享了一個小小的發現,不只是手機上網的比例變高,單屏的使用者也越來越多,因為使用者的需求並不再需要透過桌機才能達到目的。

對於現代青少年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媒體體驗,伴隨著新媒體世代的產生,逐漸讓許多產業感到焦慮,面臨到無法再將資訊有效地傳送到消費者手裡,像是每日生活中不曾缺席過的廣告屏幕,我們卻回想不起確切的內容資訊,因為現今我們將多數時間投入在社群軟體之中。在顧問公司的她也很想知道哪裡改變了,便開始執行了她的研究。她透露了一些調查方式,像是日記法,用來描繪一天的模樣;也讓青少年填寫問卷,但此法缺點是越來越難徹底執行;還有深度訪談,更是了解許多細節的必要方式;最後就是觀察法,得用眼睛去觀察生活中的青少年,手機螢幕裡都在做些什麼活動。

HPX79 活動筆記

她挑選了兩個主軸,第一點:「資訊是如何流動」,先加入了年輕人的穿搭資訊,得以更進一步分析他們是如何分享訊息,第二點:「青少年的定義」,必須有個年齡設定,才能更完整地了解他們,但婷喻也說了其實有點難以執行,因為 15-24 歲就跨越了三種生活型態,像是高中生、大學生及碩士生/上班族。高中生的生活可能還是多以同儕為主,而大學生則是無時無刻盯著手機。有了這些觀察後,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碰撞的研究旅程。

她在前測時還無法設定問項,因此用大量的開放題來研究關於青少年的穿搭,他收集了近五百份問卷,將開放題的答案變為問卷選項,在研究執行時不停地觀察他們的反應及回答內容,她同時找到願意協助研究的贊助商,雖然問卷的內容會稍微加多,但也因為透過贊助和宣傳管道來達到更好的宣傳目的,也發現實體化的問卷其實頗有回饋,因為能得到更多的回應。

HPX79 活動筆記

研究的內容其實很多,婷喻特別提到青少年「新聞怎麼看呢?」,15-24 歲的人已經很少從電視節目得到新聞訊息,而是經由網路媒體管道來獲取,青少年常用的像是 Facebook、東森新聞雲、Line,也間接地發現青少年可能對於新聞的定義其實不一致,最明顯的例子,像是當時發生的食安、高雄氣爆事件,在分析收集資訊後這些儼然不是他們所關切的話題,反映出這個世代對於一些事物認知跟定義、溝通的語言都有點不一樣了。

以網路科技幫助青少年達成「個人化教育」/ 呂冠緯 執行長

HPX79 活動筆記

冠緯說起自己如何從醫生的道路轉變為藏鏡教師的故事,過去在醫學院唸書時期,曾看見即使是最厲害的老師,搭配上一群很有學習動機的學生,學生們體力依舊難敵長時間課程,他在心中打了一個很大的問號,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教育風景?

在大五時,他意外在報導上發現了可汗學院(https://www.khanacademy.org/)的創辦人—薩爾曼·可汗,可汗學院是一個在網路上的教育學院,聽聞了這位傳奇人物的故事後,仿佛在他心中種下了顆種子。那時的他還是一位補習班的老師,他索性嘗試錄製教學影片並傳上網路,在沒有推廣的情況下,卻有著越來越多人來觀看影片。隨著將種子在臺落地萌芽,頓時,他感同身受當時在報導上,可汗所傳述的那份心情。爾後他發覺大家有在網路上學習的需求,也逐漸獲得家長或是學生的回饋。

「人生跨出舒適圈時 就會遇到貴人」冠緯最後選擇讓自己的人生走向問號,遇見了兩位前輩:方新舟董事長、嚴長壽董事長,他們都關注於教育議題,也給予許多幫助,逐漸建立團隊,有很多志工老師、推廣的夥伴、背後支持的團隊。

HPX79 活動筆記

三個孩子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的故事
「來自宜蘭的手冊男孩」領有中度殘障手冊的五年級孩子,一直無法跟上學校的教學方式,後來老師讓這位孩子使用教育平台得以自己的速度持續進步。

「來自桃園的調皮男孩」目前已是國一的男孩,透過教育平台不斷的進步甚至超越同年齡的學習內容,原來他從裡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不斷學習。

「來自台東的內向女孩」老師透過平台的良好的競爭,鼓勵班上的同學來學習,也意外讓一個內向的女孩成為班上注目的焦點。

這三個故事都帶給了現場關注教育的人士們很大的感動,因為均一教育平台的建立,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被看見。

HPX79 活動筆記

冠緯正致力於提供一個適性發展的平台,協助所需的青少年來翻轉他們的命運,他們的願景是創造出「扶弱、拔尖」兩者同步並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被看見,目前確立的服務目標是小一到高三,他想解決教育裡頭的兩大問題,教育公平性低與(學生)程度落差大,甚至是看不見的結構性問題,現已進入網路化的時代,然而許多青少年還是在教室進行著單向式教學,尤其老師常常認為「進度」=「教完」,但本不該是如此,而是「進度」=「學會」,因此他希望能做到均等的教育機會及一流的教育資源。

以網路科技幫助青少年達成「個人化教育」/ 黃俊諺 軟體工程師

換到俊諺時,他親切地將感性帶到理性的故事中,曾經在大公司裡擔任工程師的他,思索著自己在做的事情到底對社會有沒有幫助?對於未來的期望是什麼?這時候他碰到了第一位加入均一教育平台的工程師,他也決定加入均一,為社會做些貢獻也讓自己成長。

HPX79 活動筆記

他向大家介紹產品是如何開發,因為團隊裡大多沒有參與過完整的產品規劃流程,所以開發時也是跌跌撞撞,在開發時分成了幾個階段,需求、設計、實作、驗證,在需求階段時,俊諺引用了馬克·吐溫:「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初期需求探索時,會有很多功能上的建議與想法,但是實際做下去之後,這些看似合理的需求不一定是有必要的,因此大家重新開會討論再確認使用者的需求,最後才實作、測試;驗證階段時加入 A/B Testing 的方法得到數據的收集,去觀察孩子學習的效果是不是更好;到了檢討階段,團隊也很容易陷入看不清自己的錯誤,此時均一平台的第一位工程師就提出「如果沒有一開始就想清楚,最後人們總是可以為自己的錯誤找到各種看似合理的理由」,因此團隊決定為流程中添加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規劃」,動工之前就先列出決策的樹狀圖,避免在驗證階段產生偏見。在均一的團隊裡也辦了內部設計工作坊、經常性地接觸使用者並了解他們,員工旅遊還特地走訪台東的國小!

HPX79 活動筆記

雖然這的現代青少年的主題結束了,但是在現場的人都對非常關注、關心這議題,大家都帶著滿滿的好奇詢問冠緯和俊諺,很感謝婷喻、冠緯、俊諺,帶了這麼多的故事與大家分享,讓大家能夠更進一步去了解截然不同於往的現代青少年。

投影片分享:

以網路科技幫助青少年達成「個人化教育」/ 呂冠緯 + 黃俊諺

HPX79 以網路科技幫助青少年達成「個人化教育」/ 呂冠緯 + 黃俊諺 from HPX

已發佈

分類:

,

作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