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渴求的形成至少包含三個部分,一是應徵者的能力分布,二是應徵者與產業的契合度。三是產業對於人才的認知。
以應徵者的能力分布而言,能力越好的學生,當然獲得實習的機會就越高,具有國際水準的UX學生,就可以申請到國際實習機會。台灣設計學生的能力很好,已經有人獲得美國公司的Inernational Internship,去美國實習半年,每個月還有5萬元台幣的薪水。所以培養自己的能力,當通過國際門檻時,就不用在乎台灣產業是否願意提高薪水。
以應徵者與產業的契合度而言,具有設計能力的台灣學生不在少數,但是有機會改變產業,發揮專業能力的畢業生是極少數。端看以設計概念比賽為主的iF,台灣已經有多家的設計學校上榜,甚至台科大已經蟬聯四次冠軍,但是這些畢業生進入公司後,似乎就安靜下來,也較少看到他們對於產業的影響。主要的原因就是,iF概念比賽比的是創新、概念發想、視覺呈現,但是目前台灣資通訊產業對於創新的想法與投資還是十分保守,所以這些學生進入公司後,他最擅長的部份沒有辦法發揮,甚至成為他們在公司內部成長的阻力,所以契合度不佳。
反觀用戶體驗領域,目前透過HPX、UiGathering、IXDA等相關組織的推廣與教育,用戶體驗相關產業,積極地把產業的現況、國際的發展、及設計實踐的細節帶入校園,有興趣且積極參與的學生,基本上都蠻了解產業的需求與方向,如果在學校有機會真的執行一到兩個建教專案,他們的設計能力與想法基本上都可以符合產業需求,契合度高。很可惜的是目前在工商業設計其他領域,缺乏類似的組織與實務推廣,所以畢業生進職場後,都有一段找不到方向的磨合期。
以產業對於人才的認知而言。目前工商業設計領域,由於畢業生過多,甚至設計師過多,所以在削價競爭下,產業對於設計人才的認知是一點點價錢,就可以找到很多願意做的設計師,甚至是可以直接在網路上外包設計案。再加上多數公司對於設計師的定位是在於修正平面與立體造型,所以設計師在公司的價值無法大幅向上提昇。以用戶體驗設計領域而言,大部分的公司是不知道用戶體驗的意義與功能,所以當接受到相關的訊息時,常常是用原有的ID設計部門,直接改名或是加值成用戶體驗部門,所以多半以無法發揮用戶體驗對於產品的功能。
少數中大型的新創公司或網路服務公司,因為國際競爭的關係,對於用戶體驗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了解,也認同其專業,但是馬上就會發現,找不到合適的人才。主要原因是台灣甚至國際間,相關課程與系所都還是少數,所以形成一個很大的人才缺口,有設計能力懂用戶體驗的畢業生,碩士畢業馬上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薪水可以到達五萬以上,目前也已經發現一些案例。
綜合以上三項,台灣的設計人才優秀、對於用戶體驗的了解深刻、國際間用戶體驗人才缺乏,可能就可以說明為什麼frog design、淘寶等大型公司,會到台灣來徵才徵學生的可能原因之一。但是,不是說所有設計系學生都要朝用戶體驗發展,而是說這是目前的趨勢之一,而且產業有大量的需求,五年後應該這一波的需求就會被暫時滿足,新一波需求可能就會是朝向資訊面的Interaction Design或是F2E(Front-End Engineer),甚至整合軟硬體與用戶體驗的服務設計。
因應這一波人才需求,對於使用者經驗/用戶體驗有興趣的學生,歡迎參加HPX Campus、UiGathering、IXDA等相關活動,目前台科大、實踐、北科大都有相關課程。如果對於用戶體驗創新、設計、測試、教育有興趣的碩士生,也歡迎加入台科大設計資訊與思考研究室,讓我們開創台灣UX產業的可能。
設計資訊與思考研究室 www.ditldesign.com
原文出處:https://ditldesign.squarespace.com/news/2014/4/20/ditldesign-talkhpx-cam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