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解密:橫看成嶺側成峰 – UiGathering 三月份活動

UiGathering 20150328 活動

我們常常將「使用者」掛在嘴邊,但使用者究竟有哪些不同面貌,甚至我們真的看到使用者了嗎?這一次的 UiGathering 使用者解密中,陳一平和翁註重兩位老師將分別從演化心理學和設計史的角度,和大家分享如何分辨使用者真正的自我分身,以及縱觀現代設計中消失的使用者角色。歡迎大家一起來交流!

《主題》
橫看成嶺側成峰

《時間》
2015/3/28(六) 13:00 ~ 17:00

《地點》
趨勢講堂/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 198 號 15 樓

《講題&講者》
使用者的多重人格
陳一平/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

  • 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具有至少七種自我的分身,每一種分身適合因應生活或人生不同階段中的不同挑戰,因而即使是同一個個體,其各種分身的思考行動模式、需求與偏好也都不同。設計師需要瞭解自己所推出的產品或服務設計所訴求的對象是使用者的哪一個分身,才能提高命中紅心的機率。我們的思維必須超越傳統民族誌的方法學所能捕捉到的使用者面貌,進一步分析其多重人格,方能深入掌握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 陳老師現任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1994年自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心理學博士,專長是視覺系統的神經電生理。2001年由神經科學轉換學術跑道到藝術領域,目前致力於繪畫能力之認知基礎、藝術心理學、設計心理學等議題的研究,著有《視覺心理學》(雙葉書廊,2011)一書。

 
以使用者之名
翁註重/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

  1. 不需要看見使用者的現代設計
  2. 1929年的震撼教育—原來並不存在「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
  3. 發現使用者—一個骨骼肌肉系統(美國第一代工業設計師眼中)
  4. 微處理器的挑戰—使用者的認知能力
  5. 在工程師/設計師,以及使用者之間拉鋸:認知科學家的主張—使用者必然犯錯
  6. 那麼,情感呢?
  7. 我們始終未曾看見使用者!?台灣作為國際出口加工基地的設計盲點
  8. 從設計通往使用者最近的一條路
  • 翁老師目前服務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職副教授,並兼任教學卓越中心學習促進組組長。平時除致力於研究教學、行政服務之外,並熱心參與各項學術活動與組織,同時擔任「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學會」(Chinese Institute of Design, CID)秘書長、「台灣文化創意協會」(Taiwan Cultural & Creative Association, TCCA)監事,「台灣科技設計加值策進會」理事,並為「台灣感性學會」(Taiwan Institute of Kansei, TIK),以及「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Taiwan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Association, TSTS)會員。2005年自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設計史、設計文化研究,並且嘗試跨學科對話,常從其他學術領域中獲得研究啟發。研究論文刊載於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台灣社會研究季刊、藝術教育研究、設計學報、城市與設計學報、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婦研縱橫、技術學刊、工業工程學刊等學術刊物。

《報名》
會員報名:2015/3/17(二)~ 3/25(三),NT $ 400 元 / 人
一般報名:2015/3/19(三)17:00 ~ 3/25(三),NT $ 480 元 / 人
報名網頁:使用者解密:橫看成嶺側成峰

追蹤訊息,請關注 UiGathering facebook粉絲頁


已發佈

分類:

,

作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