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 芝心 參與 HPX97 – 火影研究者,於會後整理當日陳啟彰 Nor Chen、陳宜秀 Yihsiu Chen、曹訓誌 Tim Tsao分享內容的筆記,由陳啟彰 Nor Chen、陳宜秀 Yihsiu Chen、曹訓誌 Tim Tsao協助校稿。
影分身之術:體制內的使用者研究
講者:陳宜秀
『我會更努力的。』
『假如有努力就夠了,怎麼會有人不努力呢?』
引用漫畫《未生》的一段對話作為開場,陳宜秀說,假如所有事都能一個人完成,有誰不會努力呢?很多事情是靠自己埋頭努力也辦不到的。一個具備基本功的、努力的研究者,如何能進一步在職場/體制內有所發揮,才是今天要談的主題。
組織是如何認識「使用者研究」的?
組織透過使用者研究來了解User,但組織對於使用者研究的期待,可能只是為某方意見背書裁判,這份誤解可能導致研究方向陷於被動、研究公信力受挑戰,或研究者為人打手的結果。研究者就算專注捍衛專業,也可能流於孤芳自賞,錯過與組織溝通研究深層價值的機會。
「若使用者研究只是討論中的意見之一,而不是協作的角色,那是沒有公信力的。」陳宜秀分享,他會花心力在調整研究報告投影片的標題,讓標題不只是資料(data)或資訊(information),而是洞見(insight)或是訊息(message)。能對讀者有啟發與後續行動,那才是研究價值所在。陳宜秀並建議使用者研究人員可在組織裡扮演的角色:
- 發現者
- 導引者
- 共識建立者
- 研究法發明家
在組織團隊裡,每個人對於使用者都有不同見解,詮釋數據的方式跟想法也不一樣。陳宜秀說,使用者研究能作的不只是單方面提供資料,可先建立起對User的共識,導引其他協作者共同觀察User,而不只是照本宣科作研究。
如何使研究更有價值?
其他人對於使用者的價值有很多問題想問,但研究者時間有限,陳宜秀建議,研究者要把研究當作一門生意,而不是限於體制所給你的角色。對研究者來說,有三種研究是沒有價值的:
想證明自己的研究有價值,身在體制,就得先了解這個價值如何影響誰。陳宜秀強調,研究者必須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掌握研究路線,而不只是埋頭研究,多和別人分享研究發現,未來其他人需要使用者研究時,才會知道要來找你。
另一方面,認識自己的友軍也很重要,組織裡的各個角色都有需要的東西、欠缺的東西,以及不希望發生的狀況:
設計師 |
工程師 |
高階主管 |
想代表使用者的其他單位 |
|
希望 |
作出好設計 |
Spec明確合理 |
自己的team表現好、想法被支持 |
支持自己老闆的agenda、功能被肯定 |
不希望 |
被限制 |
設計異想天開 |
冒險、想法被質疑 |
被當作麻煩製造者、貢獻被忽略 |
缺乏 |
靈感、對使用者的認識 |
信心 |
對使用者研究的認識 |
方法論的基礎 |
每個人的位置與想法不同,那使用者研究人員自己怎麼想呢?
使用者研究希望能協助設計師,藉由實地接觸使用者得到啟發;為設計把關,建立工程師的信心;為團隊建立對使用者的共識基礎,進而使專業被尊重。而不只是被當成打手、裁判,折損公信力。
如果組織裡的使用者研究也有相同的目標,需要的是以下幾種能力:
.對產品策略的長遠思考.在組織間斡旋的能力
.對研究方法的創造力.表達與說服的敘事能力
作為使用者研究人員,產品策略思考不只是高階主管的事。在組織裡,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使用研究,作為發現者,既需要思考,也需要分享。主動掌握研究主題,成為組織裡不可或缺的協作者。
「未來,希望各位能說一個屬於你的故事,『何謂User Research』、『User Research如何在組織裡幫助他人』的故事。」陳宜秀說。
附錄:作使用者研究,如何跟上科技業的速度?
- 別人要的不是你作研究,而是要問題的答案。所以有些研究不用自己作,也可以用現有的答案。
- 每間公司的產品,都有相應的研發軌跡。試著在別人發問前,猜想別人可能詢問的問題,試著尋找答案。
- 研究作得快,溝通要更快。可以先提出初步的結果,再預告完整報告的時間。
- 來不及回答的問題,沒有機會影響產品的研究,沒有得到應有的成果,一切就是白費功夫,有時候就要果斷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