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 芝心 參與 HPX 99 南京 UF2017 心得分享會 的活動筆記
明日美好,科技省思-像大牛一樣思考,大會的線上線下交流 / 梁齡之(Zoe)
在 UF2017 中,Zoe 參與了主體演講與專家論壇,分享互動設計之父 Alan Cooper 演說內容,以及參與螞蟻金服工作坊的心得。
Alan Cooper 說了什麼
Alan Cooper 提到 working backwards(回顧式工作法),提醒設計師與產業的參與者,在工作時,應該要質疑所有的假設,打破原有的想法,退後一步,為使用者思考。他舉例,像是建一座橋,大部分人可能會先想像材質或工法等細節,但Alan Cooper會回頭去想:誰會使用這座橋?不能搭船嗎?…各種可能的假設,去探究最初的目的、背後的意義,與預期的結果。
即使思考過程很辛苦,但只把自己限制在原有框架,就很容易重複做一樣的事。勇氣與堅持,是在過程中最需要的特質。Alan Cooper 並鼓勵人們『Searching for what we don’t know we don’t know』,尋找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原來一無所知的事物,跳脫既有框架。
螞蟻金服工作坊:設計讓公益更親近生活
螞蟻金服去年開通支付寶內的「螞蟻森林」遊戲,打造全球最大的個人碳帳戶平台,透過累計用戶行走步數的遊戲機制,在真實世界裡種出一片森林。一年多的時間,就有 2.3 億用戶,種了 1020 萬棵樹。
當初在設計螞蟻森林時,螞蟻金服跳脫過去設計物品的過程,以系統性的設計,結合用戶、企業、政府、社會以至於環境,在環節裡盡量容納利益相關者,以遊戲感設計服務思路,最終使服務多贏,發展出驚人的能量。
大設計時代
「任何一個想要做事的過程,就是設計的過程。在每個思考的環節,就能讓事情更美好。」Alan Cooper 說,過去的設計被包含在商業中,但未來,商業只是設計的一環,要做的東西也不只是物品,或許是系統,也可能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可以更全面而思考的努力。
重新塑造,設計未來-科技趨勢下設計師的新定位 / 王品欽(Mike)
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慧已經能夠過運算與學習邏輯,取代基本層面的設計工作。新時代來了,設計師,你要怎麼辦?這是Mike 在 UF2017 所找尋的答案。
新時代設計師的要素
Mike 先講結論,新世代的設計師,必須具備五種思維的創造力,以及三種需要學習的能力。而只要保持舊有技能,持續了解新的使用方式,設計師都能在新時代生存下來。只有不努力的人,才會被時代淘汰。
五種思維的創造力 | 三種需要學習的能力 |
.基於同理心與人文的出發點
.對於使用者脈絡的感知與分析能力 .商業策略的制定與了解 .解決方案系統化的整合能力 .天馬行空的創意 |
.新工具的使用
.新場景的考慮 .新體驗的架構
|
互聯網金融用戶體驗設計工作坊—工具與情感的平衡之道
騰訊 Fit 金融市場部,在微信作匯款轉帳的功能。在工作坊提到,Fit 想為香港菲籍移工設計跨國匯款功能。Fit 觀察,這些菲籍移工必須在每月兩天的假日裡,到銀行匯款回國,不但耗上他們四五個小時排隊,家人也要十到三十個工作天,才能確認收到款項。
Fit 在工作坊採用「場景化思考」的方式:定義場景、定義角色、評估行動的各個節點,以及定義策略。Fit 發現,微信在菲律賓當地並不流行,移工的手機也是好幾年前的版本,通常無法順暢運作現行 APP 介面。了解場景與角色在使用的限制,尋找移工(真實使用者)的使用現況與需求,持續驗證改良。
Fit 從人文關懷作為切入點,但他們的設計思維,是由軟性情感施力,著眼剛性需求,後續也有機會打開與東南亞銀行合作的大門,也可以說是一個很商業的思考。
在每個環節裡,用對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工作坊裡有提到幾個,讓設計師檢查設計是否適用的項目:時間、空間、角色、主次、色彩
在大型組織裡,還需要考慮系統的整合方案。以阿里巴巴為例,在線上會線下都有各種不同產品,設計師要做的,就是考慮這些產品在生活中屬於哪個位子,將這些環節串在一起,才能給使用者很好的體驗。
新工具、新場景、新體驗
AI 不是威脅,而是更好的工具,協助人們更有效率、更準確地完成任務。在阿里巴巴內部,有一種設計師叫做馴機師,會將審美與規律等創造方法建成一個資料庫,根據圖形、素材、色彩、排列,讓 AI 做自由的排列組合,成為設計。
再來,由於科技再生活裡創造了更多新場景,從最早期的互動時代,進入了自然體驗時代(以聲音或手勢來操作的互動介面 )。以及現代增加的人機領域、產品領域、創意領域及空間領域,新體驗的設計能力也同樣重要。
互動體驗,解放交互-工作坊講師的開始到結束 / 李德俊
在 UF2017 中,紅豆擔任了工作坊-智能家居產品設計實踐講師,分享如何準備工作坊題目以及旅程中的點點滴滴。
實際體驗比什麼都真實
在地體驗永遠是最重要的,因為不管在產業的哪個角色,實際體驗比什麼都真實,像是盒馬鮮生提供許多服務,例如現選現煮,提供很棒的體驗區享用新鮮的食物,或是一定範圍內的用 APP 線上購買,馬上線下送到府讓消費者享受美食,從走入店裡、結帳消費到用餐都提供很棒的細節服務,讓消費者的體驗更加完整。
申請工作坊講師(智能家居產品設計實踐)
大量收集過往的主題,也了解到 UF 熱愛流程及方法,最後結合自己在智能家居的專業背景,申請工作坊的講師資格,有望獲得主講人的豐沛的權益呢!
在這 270 分鐘的工作坊,開始要想的是?
帶著直覺,全面性的收去資料,要讓自己快速熟悉這個主題,別拓展的太廣泛,也別關注的太狹小。
設計師如果不暸解業務、技術和設計所服務的主體,就不可能做出好產品,了解用戶需求與科技該如何結合,最後決定以軟應體的整合作為題目。
0~1 產品從無到有,考量硬體的交互設計
擁抱技術是這世代大家需要必備的,若不了解技術,就會無法溝通,無法更近一步做設計,這是個探索與理解的過程。
慢中帶快的過程,慢是全面性去看這件事情,快則是減少虛耗,在交互流程之中,像個麻花捲一樣,不斷的攪再一起,盡量和各部門的成員坐上策略桌,討論產品的未來,場景定調之後有了共同方向,再去了解限制在哪裡,但限制不代表不能突破,而是要去找別的技術來突破這些限制。其實智能家居目前還在導入期,提供智能家居的基本功能,因此很明確的設計原則就是80%易懂簡單並且是預設好的、20% 的進階設定滿足特定的使用者,像是科技狂熱者,以及放在家裏時保持低存在感。
1~100 、100~更多 產品上市的改版怎麼做?
當提出要導入新功能時,可以先去解決常被抱怨問題,並能夠預測未來 1~2 年有可能發展的產品趨勢,紅豆做了一些有趣的測試(賭炸雞),讓團隊能夠柔性溝通,只要將文化打通,就能做到很多事情。預測 persona 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很快的聽到用戶的想法能,判斷方向的正確性,團隊常利用情境的方式來討論決策,像是假裝真的有人在屋內的關燈排程!最後參考行內專家的意見也是很重要的。
最後當我們提供任何產品或是服務時,都要回頭去想 為誰而生,為誰而做!
平行世界,生態鏈結-UX人才在產業生態鏈中的角色 / Obie
Obie 分享了這一次的旅程帶來的衝擊,將以產業面的角度來分享設計師未來的規劃
小米企業如何做到產業鏈結?
三年前大量入股百間公司,唯一條件是 smartHome 產品需使用小米的晶片以及 app 來統一控管智能產品,小米提供近百人的團隊去服務這些公司,確保產品的 一定品質。看見對岸企業的的做法及生態環境,obie 認為在這產業的不同角色都需要思考自己的定位。
快,很快
思考的方向是未來二十年的願景,藉由這樣的願盡,規劃出五年、三年、甚至是今天要做什麼事,逐步去逼近。
就像 Allen cooper 所提到的是,當一切東西都沒有限制時,新的場景、新的體驗、新的互動,會發生什麼變化,去想這些可能性的發生。
狠,超狠
像是阿里巴巴的智能助理,不計一切的去搜集數據,讓大量的使用者來回收資料,建立豐富的語調庫,強化智能助理提高對話的精準度。
準,不知道
舉辦快閃店、無人商店,不斷驗證並設計新的體驗,以這樣的方式來收集大量的數據,以機器學習,讓不准變準,每次的實驗都是為下一個產品的使用者情境推測所使用。
快學,學多點
『不思進去的____,被叫____也只是剛好而已。』
魯班大量產出廣告圖片的背後是利用可以 pattern 化的設計,將設計數據化,更多維,讓機器可學習,而設計師需要做的是了解購買者的偏好,去調整呈現的設計細節,最後透過寫腳本產生的廣告圖。
對自己狠一點
Obie 認為新時代的設計師可以跳脫舒適圈,去涉略產品背後所蘊含的技術,如果是資訊背景的角色可以思考技術為誰所用,了解產品設計、服務設計背後的脈絡,讓使用者容易去接受新的技術。
準?看經驗
在工作與生活中,累積經驗判斷洞察力,產品使用情境是否合理,是否提升目標用戶價值的能力。
在未來,不同角色的人,都需要打開脈絡,增加自己的廣度,在一個專業團隊裡,對於共事的工作內容要一定程度的認識,才能增進溝通能力的方式!
設計師的能力要從單一的劑技巧型轉移為創意型、探索型、系統型
創意型:有源源不絕的點子
探索型:讓技術可以很平易近人的引進到使用者手上,提升價值
系統型:宏觀的層次,設計出公平、公開公正的社會。例如拿AI的數據融入其中,去思考會對我們的大環境引發什麼樣的改變,更社會層次的思考方式。
語音智能,文集薈萃-文集講者的申請與心得 / 莊得恩
David來分享如合申請文集的心得
什麼是行業文集?
UXPA China 為促進用戶體驗相關從業人員之間的交流和經驗共享,邀請從業人員與大專院校師生就工作上的經驗與研究文章的形式分享。
議題包含很廣,有相關性都可以參與。
行業文集:針對某個驗證性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和文獻研究。
應用價值、專業價值、創新性
學術論文:行業技術,管理經驗總結與分享,需要有一定的體驗創新或價值點描述。
研究方法之嚴謹性、專業價值、文章組織架構
分享2017年申請文集相關日程
投稿(截止日06/30)、初審(08/01)、修改(08/06)、終審(08/31)
很棒的回饋
– David 提到收最大的收益是獲得精闢的評審意見好的 feedback,尤其在出社會之後還能有如此特別的體驗!
– 現場近乎一百多人,有的是行內人士或是高校生,有大量的互動交流。
心得!
1.日常工作心得的紀錄,可以練習每個月將心得轉為文字。
2.觀摩歷年最佳學術&行業文章,可以從官網去找文章的寫法規則
3.及早開始準備!
David 分享 Alan Cooper 一句話,來鼓勵大家參與文集。
If not me,who? If not now,w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