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 Howlin 採訪 Stella 參加 User Friendly 2013 的內容。
提問人:Howlin
受訪者:Stella
問:你這次怎會想要去UPA China?就我所知,費用並不便宜耶。
答:嗯,因為今年有很多國際大師擔任講者,很多朋友也要參加,有伴照應,再加上剛好十周年,機會難得,也想去看看他們的作事態度和方法。
儘管阮囊羞澀,唉~還是去吧,沒想到:嘩!是非常大的衝擊。
台灣人與中國人最大的不同:
問:最大的衝擊是什麼?
答:文化。儘管我也和中國同事合作過,但我合作過的人都很nice,但我也有聽過一些不一樣的說法,這次算是實地體驗一次。
問: 怎麼說呢?
答:這次工作坊,台灣人都被打散到各個組別,有些朋友碰到一些較強勢的大陸隊友,不好溝通。工作坊的時候,他們曲解了老師的意思,甚至也沒有UX的相關經驗,卻想要主導一切,甚至兩個強勢的甚至爭了起來,如果是台灣人的話,我們習慣團隊合作,會更多溝通討論,工作氣氛比較和諧,這樣講吧,中國很大,人很多,甚麼樣的人都有。像中國式的直接衝撞,在台灣很少見,幾乎看不到的。
問:那他們的工作坊後來怎麼走呢?
答:只能畫下停損點,把達到共識的部分先做,其他議題就任那兩個人去爭了,但就會停止丟更多想法進來了。
問:我可以這樣理解嗎?中國人的企圖心是比較強的,儘管沒有把握,但他還是會想主導一切。台灣人較謙虛,我們擅長合作卻迴避衝突。你覺得這對設計來說是好還是不好?
答:我覺得有好有壞耶!中國式溝通,直接、有效率,但台灣式溝通較圓融,氣氛好。做事風格來講,台灣人更細膩,更重視細節,思考周延,但中國人對事情可能只有三成把握,就衝了。
問:這觀點很有意思,台灣在政治上是開放的,公司文化卻較封建,中國剛好想反。有想過為什麼嗎?
答:哈,是的。中國在政治上是被壓抑的,因此,在公司文化上,只要抓到機會,就積極地發表意見,因為不抓住機會就沒了,永遠輪不到你。不合也是直接對衝,誰也不讓誰。
問:回到工作坊,妳們這組是相對成功的,請問妳們是如何作決策呢,那麼多人如何彙集意見?決定哪些要哪些不要?
答:我們這組大家都很open mind,每個人都大量丟出idea,台灣人習慣把idea用寫在便利貼上,他們習慣寫在筆記本上,最後把點子排列,群組、理出脈絡,我們沒有丟掉任何idea,大家會從彼此丟出來的idea發想下去,最後用一個故事把所有點子串起來,故事接龍,原本是落後進度的,但因為專注,在很短時間內把進度趕上了,順利完成。
台灣的問題:
問:那麼妳在台灣工作的時候,當碰到一些明顯不可行的案子,卻仍要你做設計,會怎樣處理呢?
答:嗯,我會試圖了解衝突的原因,了解對方的想法,像是先問對方為什麼要這樣做?脈絡是什麼?想要達到甚麼效果?掌握了對方需求,再探索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問:這是很棒的做法,但我知道在很多企業裡面,問「為什麼」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挖下去,很容易就碰到辦公室政治了。
答:我覺得這情況和教育有關,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著:「除了念書,其他事都別管,長大自然會有安穩的工作。」於是乎,總是習慣在框框內生活,不敢去探索以外的東西,不敢問「為什麼」,怕踩到別人的線。
台灣人能力都很好,素質也高,卻似乎被包再一個膜裡面,沒辦法發揮出來。國外是不一樣的,他們不會教你標準答案,卻會引導你,讓你嘗試錯誤,甚至鼓勵你打破框架。我們總是設計產品,一支支的產品線,各有個的Product Owner,但這些大師的思維並不是只設計單一產品,而是建置一整個系統,所有產品都是可以串起來的,打造整個使用體驗,把使用者包覆在裡面。
UPA根本是古雅典學院:
答:這次研討會還有一個很大的收穫,我們這群台灣人,第一次這麼長時間待在一起,將近一個禮拜,不停的上課,不停的討論,知識快速交流,在台灣不是這樣,我們會去聽研討會,聽完就走,交流時間很有限,這很可惜,常聽完後,滿腹的東西想找人討論啊!
問:這情況讓我想到古希臘的雅典學院,新知識就是在討論激辯中產生的,反覆論證才能得到真理。
答:還有一點讓我覺得印象深刻,大陸人酷愛分享,他們不怕你偷,也不怕你學,像這樣的研討會,他們很樂意把所有講義內容都放上來,讓更多沒辦法參加的人來看,他們認為知識就是要被傳播、被交流才有價值。
因為你加入而帶來的貢獻,會比被copy的風險有價值多了,妳copy,我不怕,我比你更新,比你更快。
問:我最佩服中國的也是這點,要說器度大也好,有使命感也好,甚至知識財產沒價值也好,他們就是樂於知識交流,在台灣,大家分享時總是有所保留,涉及公司時會更謹慎,但知識必須被交流,才能產出更多價值。
大師對台灣人的建議:
問:妳是一個UX designer,在這次研討會後,目睹大師風采,有甚麼深刻體悟嗎?
答:這些大師很平易近人,甚至跟你一起搶茶點呢!(笑)
他們談到台灣時,評語都差不多,台灣人素質高,思維開放,能力也不錯,但很奇怪,我們總是悲觀的、沒自信的、似乎身上有很大的包袱的。但真的不用這樣,我們應該從新檢視自己,盤點自身優勢,台灣人特有的是細膩思維,和對人的關心,這些條件上,我們和大師們的落差不大,這是很難得的,缺的只是 Just do it的勇氣,台灣人真的想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