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XKH Talk 2 重點摘錄與反思〕雙蔡開講 — 心理學能幫我們什麼?

此篇文章是 沛宇 參與「HPXKH Talk 2:雙蔡開講—心理學能幫我們什麼?」以後紀錄的演講筆記與心得,原文發表於 Medium 走跳少年〈【HPX Talk 重點摘錄與反思 】雙蔡開講 — 心理學能幫我們什麼?〉,授權 HPX 刊登。

作者:沛宇

雙蔡開講,雙沛(沛宇、沛晴)聽講

週四 7/19 傍晚下班後,我(沛宇)和好同學兼好同事沛晴,騎著機車一路被閃電烏雲追趕(這幾天高雄的天氣只能用「狂」來形容阿),飛奔至 MLD 附近的城市書店,參加一個過去不曾聽過的讀書會:HPX talk。

我非常高興也十分佩服,在資源相對少的南台灣,能有雙蔡老師如此努力地把「心理學」推銷給大眾,讓大家知道「心理學能幫我們什麼」。

昨天的 talk 分成上、下半場。上半場由蔡宇哲老師主講「天生難幸福 — 由實驗心理學領悟的幸福法門」;下半場則由蔡志浩老師分享「走出封閉的專業,擁抱動態的人生」。兩場都帶給我不同的學習與感觸。

▲ 知覺心理學課本上的經典例子 “Impossible Images-Miscellaneous” 【點我看解釋】

《天生難幸福 — 由實驗心理學領悟的幸福法門》蔡宇哲老師

一、為什麼人類天生難幸福?

  1. 老師透過知覺心理學中的「視錯覺」實驗,讓我們發現,人類的大腦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像是大腦在處理訊息時,不是只針對「目標刺激」做處理,而是會自動(甚至無意識地)將環境中其他的訊息一起納入、比較。因此,老師認為:人天生是愛比較的。
  2. 人類的老祖宗生活在危險的叢林裡,為了生存,相較於安全的訊息,他們勢必需要「記得或注意到許多危險的訊號或事件」。到了現代也是一樣,試想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比較容易回憶起那些令你不開心、不如意的人、事、物呢?(就像走跳少年本人在與好朋友聚會時,訴苦的時間一定比「訴樂」還多)因此,老師認為:人類天性容易注意/記得壞事。
  3. 經濟學裡面有一個叫做「 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的現象。根據維基百科,此效應是形容:當一個人擁有某項物品或資產的時候,他對該物品或資產的價值評估要大於沒有擁有這項物品或資產的時候。簡單來說,就是人類的心理傾向認為「失去」的代價比「 獲得」來得高。因此,老師認為:人類天性在意損失。

根據以上三點,宇哲老師認為「人類的天性難幸福啊!」

不過,老師的解釋也非常有趣,這樣的結論並不讓他感到絕望,反而讓他充滿希望。為什麼!?因為「在幸福之前,人人平等」。也就是,「就算你含金湯匙出生,也不見得比我幸福快樂啦~」反而,經由心理學(尤其是正向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快樂與幸福,其實是可以透過「學習與練習」來獲得的,只差在你願不願意下功夫而已。

▲ 練習發現屬於自己的幸福快樂。

二、要怎麼做才能「練習幸福」呢?

老師提供了兩個小撇步:

1. 練習提高對生活中「好的/快樂的/感恩的事」的敏感度。例如,我們可以每天練習寫下三項「讓你感恩或開心的事」;也可以試著思考,在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讓你聯想到「幸福」(舉例:想到「雨傘」,因為他代表了雨天的時候同事寧願自己濕身也要讓你保持「極度乾燥」的回家)。

這幾個小練習倒是讓走跳少年回想起,研究所時期曾閱讀過一篇 review 文獻《 Gratitude and well-being: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點我有連結】,它告訴我們「感恩」與「幸福感(安適感)」是非常有關的,而「感恩」是可以透過一段時期的「介入訓練」(如:每天寫下三件好事)來提升與培養。

2. 幸福的關鍵常是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連結」。老師用自己過去帶領正向心理學工作坊的例子,讓我們清楚看到,對「很多人」而言,幸福就是與「重要他人的正向關係」。所以,當你忙碌於工作或事業時,不要忘了停下來,看看你身邊的人,與他們維持正向的聯繫,多多表達愛與感謝。

*我相信這對很多人來說,非常之困難!啊哈,這就是走跳少年的專業了!如果你也認同這很重要,歡迎尋求專業的協助~~

▲ 老師在工作坊中,請 30 位主管寫下「幸福的經驗」。結果這些經驗大多與家人/朋友有關。

另外,想提醒大家的是:常常有人將「正能量/正面思考/正面力量…」與「正向心理學」畫上等號,但就我「簡單的理解(我過去不曾真正閱讀此領域的書籍)」,其實好像並不是這樣。正向心理學應該算是某種「逆向思考」,過去心理學(尤其臨床心理學)常常注重在「疾病的模式/病理的角度」,而正向心理學是想要帶大家「換個角度」看「人」:

以「怎麼做可以邁向更有意義、幸福、快樂的人生」取代「怎麼做可以避免或減低心理困擾/身心症狀」。

*走跳少年按:正向心理學並不是要我們否認或忽略負面情緒或想法,就像宇哲老師說的,正向心理學是將人從 0 搬到 +,所以當你處於「憂鬱/低落或焦慮」的時候,慢下腳步,覺察、接納、抒發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先讓自己的心情平穩下來(或許透過自己的努力、親友陪伴,或專業人員的協助)才是首要之務。

那平穩之後,要如何「轉向+(正極)」呢?這就需要由生活中許多小覺察與作業一點一滴累積與練習的,就像宇哲老師 talk 裡提到的「好事成三」(每天記錄三件值得感恩的事)練習。

下半場由蔡志浩老師主講。老師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在他的 talk 裡,重要的不是「投影片內容」,而是「你自己的反思」。老師用自己走出學術象牙塔的生命經驗做主軸,輔以他在業界/大環境中觀察到的「生態/現象」來鼓舞(也可以說「刺激」)聽眾「走出封閉的專業,擁抱動態的人生」。以下用幾個我最有共鳴的部分與各位分享:

1.南北之間存在的是「差異」,而非「落差」。南部的我們有不同於北部人的生活經驗,我們應該用我們「在地」的經驗來強化自己的洞察力,用這樣的「差異」來創造價值。此外,「視野」可以超越「地域」。

這部份正好與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吻合,包括:我來高雄後努力學習台語,希望徹底融入當地文化;我慢慢在這裡找到自己的風格,用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建立與病人/家屬的關係;我以從容、緩慢卻又深刻的模式,取代「北部匆忙的生活方式」。我很清楚,如果三年前我沒有南下高雄工作,就不會有現在「勇於突破框架的我」。

▲ 你不是什麼「家」,你就是你。

2.不要被「角色」定型,你不是什麼「師/家」,你就是你自己。很多時候,你的專業沒有你以為的重要。

這跟我最近的理念有點相似:我就是我自己,我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關心我的病人與家屬,並不全然因為我是「臨床心理師」,而是因為我是人,我是我,我想關心你、我想陪伴你。

3.當我們怨嘆別人「不懂得尊重我們的專業時」,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試著回頭思考:我們要如何用「別人的角度」,讓別人覺得你很重要。也就是,如何「更好地行銷與設計自己」。

我在醫院裡的安寧病房確實也是這樣實踐的:與其等其他職類(例如:醫師、護理師)來發現「心理師」的專長,不如自己走出評估室、踏出辦公室,告訴大家「我會什麼」、「我能幫忙些什麼」,或者,就直接「做了再說!」。就像,我發展出自己陪伴病人的模式,每天早上請住院醫師等我一起查房。這樣做可以讓住院醫師更了解心理師能做什麼,也可以讓我知道病人與家屬的生理狀態或對用藥的擔憂,更透過日常、規律的探視,讓病人/家屬除去對「心理師的神祕想像」,而使他們更能在需要的時候找到我。或者,在團隊討論上勇於發言或發問,讓其他人看到「心理師」的能力與思維!

4.現在的生命週期已不像長輩年代區分的這麼清楚:「學習->(畢業後)工作->(退休後)休閒」。反而是工作中學習,學習中工作,工作中休閒,休閒中學習…的「學習、工作、休閒」三者纏繞在一起,密不可分。老師說,你可以問自己:「我的工作是否與我的人生對齊?」如果答案是 “yes”,就代表你為工作做的每件事,都是為自己做的事。老師認為,人生應該是個「持續適應」的過程,讓生活改變工作,由工作改變生活。(簡單來說其實就是:你現在做的工作是不是你愛的事情?還是只是為了糊口飯吃?若只是賺錢的途徑,那在工作中學習與休閒會變得十分困難。)

這部份我感同身受,當三者合而為一,每天都可以過得幸福快樂(某部分這也是滿足了馬斯洛的「自我實現」需求呀)。只是,人客呀,要小心過於hyper,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喔!

▲ 休閒、教育(學習)、工作 三者間的關係

簡單來說,我想蔡志浩老師想表達的就是:現代是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包括你的工作/產業。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在工作中也能持續學習,在工作中找出樂趣。如果檢視之後發現,這工作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不符合你的天賦,那就勇敢地「跨出舒適圈吧」,不要怕犯錯,不要怕「不夠專業」,不要怕你一開始什麼都不會。

聽完了兩位大大的演講,我這位在安寧病房看盡生死的少年仔的心得是:

「人生短短,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當然,人類都是要存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很重要,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所以我的建議是:當你發現你要追尋快樂、或是在追尋「工作與人生對齊」會遇到衝突的話,不妨來個把「人生中事物重要性排序」的小練習。是我的話,我會試著思考

「假設我的人生只剩下兩個月,哪些東西是我真正想要的?」

通常經過這樣的釐清,你就會知道哪些東西可以放掉,哪些東西你應該勇敢地去追逐。

不過,不管衝或不衝、追不追求自己真正內心想做的。
我想說的是:一定要尊重自己當下的每個決定
(因為那肯定是你權衡之後做出的決定,而且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決定啊),也許現階段「工作與人生對齊」有困難,那不妨試著從中找出意義,才不會過得太痛苦或認知失調呀~

記得:「生命常常沒有你想像中的長」;你的面子或某些你腦中用來束縛自己的「規則/價值觀」,其實也沒有你認為的重要

當人走到生命終點時,那些錢呀、名呀、利呀,什麼都帶不走,有的只是家人親友的陪伴,以及心中滿滿的愛與回憶。

所以,回應兩位老師的分享:
練習發現屬於自己的幸福很重要,找到自己能發揮天賦、讓你能自我實現和獲得快樂的工作也很重要!


已發佈

分類:

,

作者:

標籤: